一、编制依据
1. 《建筑节能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14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3. 《全轻混凝土建筑地面保温工程技术规程》DB42/T 1227-2016
二、楼地面做法
(一)施工前准备
1. 楼地面保温工程的施工,应在基层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
2. 施工前应清洁基层,润湿后基层应无明显积水,并对基层进行界面处理。
3. 楼地面全轻混凝土所使用的材料应按干混料和轻集料二个组分采用分开包装方式配套供应到现场;原材料进场后,应按规定抽样送检,复检合格后方可施工,严禁在工程中使用不合格材料。
4. 原材料进场后应分类堆放,干混料要保持干燥,做好避雨、防潮措施。
5. 现场楼地面施工时,环境温度及基层表面温度不得低于5℃。
6. 根据工程需要,轻集料预湿时间可按室外气温和来料的自然含水状态确定,可提前0.5D或1D对轻集料进行淋水或泡水预湿,然后滤干水分进行投料。
7. 大面积施工前,应在现场采用相同材料、做法和工艺制作样板工程,经有关各方确认后进行施工。
8. 大面积施工时应设置分隔缝。
(二)施工流程
全轻混凝土地面保温工程施工流程图
(三)全轻混凝土拌合物拌制
应对轻粗集料的含水率及其堆积密度进行测定。测定原则为:
1. 在批量拌制全轻混凝土拌合物前进行测定;
2. 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抽查测定;
3. 雨天施工或发现拌合物稠度反常进行测定;
4. 对预湿处理的轻粗集料,可不测含水率,但应测定其湿堆积密度;
5. 全轻混凝土拌合物必须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
全轻混凝土生产时,配料质量计量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要求。拌合物中的轻集料组分可采用体积计量,但宜按质量进行校核。
原材料 | 干混料 | 轻集料 | 外加剂 | 抖和用水 |
计量允许误差% | ±2 | ±3 | ±2 | ±2 |
全轻混凝土搅拌时,使用预湿处理的轻集料,宜采用下图的投料顺序。
全轻混凝土全部加料完毕后的搅拌时间,在不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拌合物时,宜为3-4min,确保拌合物搅拌均匀。对强度低而易碎的轻集料。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
(四)全轻混凝土拌合物的运输
1. 全轻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中应采取措施减少塌落度损失和防止离析。当产生拌合物稠度损失或离析较重时,浇筑前应采取二次拌合,但不得二次加水。
2. 全轻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卸料起到浇入模板内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45min。若超过应采用其它有效措施确保全轻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五)全轻混凝土拌合物的浇筑和成型
1. 全轻混凝土拌合物浇筑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1.5m。当倾落度超过1.5m时,应加串筒,斜槽或溜管等辅助工具。
2. 全轻混凝土拌合物可采用表面振动成型。振捣延续时间宜10s左右为宜,应严防过震造成离析。
3. 浇筑成型后,宜采取拍板、刮板、辊子或振动抹子等工具,及时将浮在表面的轻集料颗粒压入混凝土内,使砂浆近上,再作抹面。
(六)质量保证措施
1. 全轻混凝土浇筑成型后采用自然养护时,湿养护时间不应小于7d;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2. 全轻混凝土浇筑后初凝前就防止雨水冰冲淋、撞击、振动、损坏,应避免人员直接在其上面行走及严禁堆积物品。
3、采用自然养护时,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拌制的全轻混凝土,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
4、楼面、地面出现局部空鼓、开裂、表面疏松及表面平整度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修补。
(七) 文明施工与安全
1、建立文明施工管理体系
地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文明施工管理小组,并设立专门的文明施工监督检查员。
2、施工场地
(1)物料码放:工地内物料码放有序,水泥成垛并覆盖。
(2)垃圾管理:施工现场操作面垃圾,由值班人员负责清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设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清运。
(3)施工不扰民,现场严禁焚烧有毒有害物质减小环境污染。
(4)暴风雨前后要检查工地临时设施,机电设施、临时线路、漏雨、漏电、等现象,应及时修理加固,有严重危险的应及时排除。同时原料、成品、半成品也须有防雨措施。
3、检查、检验的控制
对施工过程中,暴露出的安全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违章操作、指挥的不安全行为、不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情况,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复查,以确保符合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要求,并做好安全记录。
4、事故隐患的控制
(1)按编制的安全技术交底要求实施各阶段、各工种的安全操作。
(2)任何人不得违章指挥,安全员是安全生产的执法人员,有权制止违章作业,任何人不得干涉。
(3)当生产、施工与安全发生冲突时,必须服从安全需要。
(4)对已发生的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整改以达到规定要求,并组织复查验收,对有不安全行为的人员进行教育或处罚。
5、纠正和预防措施
(1)由项目安全员在查明原因、在有调查结论的前提下提出纠正、防范措施的建议。、
(2)做好进场工人的安全文明教育,并贯穿始终、全过程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教育培训的重点是提高操作者的自我保护意识。